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内家拳演义> 第76章 十三式行功心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6章 十三式行功心解 (1 / 2)

(原文)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介绍)此篇为武禹襄先生最重要的一篇拳论,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个八个字也广为太极拳爱好者所闻,但是均不解其意,将其理解为荒唐的意念。

十三式,非拳之招式,亦非拳架,乃是十三种劲力的运用方式:棚捋挤按踩冽肘靠进退顾盼定。

以心力在经络中运行拉动周身三节生成压缩旋转折叠拧裹的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生成气的能量,此为以心行气。以心行气第一要素就是要心力下行到会阴、到脚,实现心肾交合与呼吸以踵,才能够在根节生成气的能量和打击力量。所以以心行气就要务令沉着(向下)。心肾交合后,肾力沿着脊柱上行才能敛气入骨。敛气入骨才能生成周身对拉拔长,将能量蓄发形成一种身体的状态而达到无蓄无发、蓄发合一的状态。

抛弃肌肉紧张收缩发力,而是以心力在经络中运行拉动周身三节压缩旋转折叠拧裹的方式生成外形技击动作,为以气运身。以气运身首要为周身三节折叠拧裹而生成一气之循环起落的能量,为顺遂,否则为悖逆。心力周身运行才能够随心所欲,便利从心。

心肾交合被阴阳转换为精的能量,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生成上下能量,上行能量在头部为神的能量,即虚领顶劲。只有习练出上行能量,即精神提得起,才无迟重之虞。如果习练不出上行能量,只是一味地气沉丹田而只有下行能量,则身体不会灵活而有迟重之虞。此所谓顶头悬也。虚领顶劲不是刻意挺脖子,挺脖子不是功夫,虚领顶劲是上行能量形成的。

以气运身,以意领气,意气一体。意气须不断在两腿之间灵活阴阳转换,才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太极拳的劲力不是由肌肉紧张收缩生成的,是由六脉溶下二气生成的,所以周身必须沉着松净,否则经络不通,无法形成能量蓄发。发劲时要专注心肾交合。

身体需要中正,不偏不倚,因为内里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与外部周身三节折叠拧裹的能量蓄发都是在一条从头顶到脚底的不偏不倚的直线上进行的,身体偏倚就不能进行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立身中正才能生成支撑八面之力量(天地人合一的浩然正气)。

以心行气,让心力贯通经络,从头顶到两肩到腰身、两胯、两膝、两足,如同用心力把身体各部位串成九曲珠一般,无微不到。

太极拳运劲由周身三节压缩旋转折叠拧裹发动,周身三节压缩旋转折叠拧裹使得身体如同百炼钢,发出的劲力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形神都由周身三节压缩旋转折叠拧裹所形成的屈伸束展生成,屈伸束展如同鹘、猫扑食一样。这些要等大家习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