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内家拳演义> 第75章 王宗岳太极拳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5章 王宗岳太极拳论 (1 / 2)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介绍)太极者,起源于阴阳不分的无极之中。动与静之间,即分出了阴阳,分出阴阳,就生成了太极。故动静为阴阳之母。

阴阳存在于动静之中。动则分出阴阳,比如说呼吸之阴阳,能量蓄发的虚实之阴阳;静则阴阳合一,阴阳合一不是说没有阴阳了,而是阴阳共同存在于一身,即为中和。

天道中和,无过不及,不可逆天自己使力,而是要随敌之曲而伸,打击敌人;随敌之进而屈,吞入敌人劲力。此为太极拳与形意拳实战方式的区别。

敌人刚劲打来我则柔劲吞入,此谓之走;我吞入敌人劲力而使敌人劲力落空,我顺人背,此谓之粘。

敌人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对沾连粘随的招熟而渐悟懂得吞吐之劲力,由懂得吞吐之劲力而进阶到随心所欲的神明,如果不是习练太极拳的劲力久了,就不能使身体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形成对拉拔长,使得身体成弓而时刻处于能量蓄发的状态。

身形要不偏不倚以进行上下运行的一气之循环起落的能量蓄发。无论是内里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还是外形周身三节压缩旋转折叠拧裹的能量蓄发,都是在身体上下中轴上进行的,身体如果偏倚就不能进行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了。

劲力要随着内外合一的能量运行而忽隐忽现地变化,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必须要单重,只能在一条腿上进行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如果在两条腿上同时进行双重的能量蓄发,则没有阴阳转换而冥顽不灵,就只能与敌人劲力硬顶了。

仰之则弥高,上行能量要冲破头顶冲天,俯之则弥深,下行能量要扎入地下入地,形成天地人合一之势,才能够使得身体随意进退,劲力长短随意变化。

周身三节压缩旋转折叠拧裹使得周身一动无有不动,周身处处有手眼,周身处处是丹田,就能够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程度。

周身三节压缩旋转折叠拧裹的劲力是活的,如同一条蛇一样;使用肌肉紧张收缩发力会使得身体僵硬,如同死树一样。太极拳与敌人照面如同活蛇盘死树,我周身三节处处能够进行能量蓄发,敌人就无法找到我的劲源,而我则清楚地知道敌人的劲源而打击敌人,此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实战技击的技术,旁门甚多,虽外形动作之势有区别,但打法不外乎以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本能,并非是真正的研究劲力的武学。

我们看看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显然说的不是用力取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