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武侠修真>见英雄略风骨> 第三百五十二回 邀来名编丹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五十二回 邀来名编丹心 (1 / 2)

第353章 邀来名编丹心

临窗飘来一抹斜阳,照在轩内的檐台上,不多时竟然渲染的有种甚嚣尘上离开尘寰的感觉。

厅内格调古韵典雅,不自觉的升起一缕炉香,袅袅熏陶着四处挂满的名人字画,围绕着满室的敦雅给铺陈散开,代表着文人士子风范的诸多高门子弟各自陆续到场,循着列坐其次。然而士子儒风之中率先走出来一袭青衫煮梅酒却夭染的如邀九天潇洒来的人,他名誉江南,双袖翩翩似风涛,号“指斋”居士,但世人却喜欢称他为慕白公子,因为他总喜欢穿一件很白很隽逸来的白衣,譬喻着这就是他的性情,只见他举手投足之间自然有股倨傲的高洁之气,不自觉间缓缓的透来,让人为之折服、谦卑,唯一不同的是此刻集聚在此,他本就是为这场仅次于当初自那位名满秦淮的郁潜郁子伯所召集的文人集会之后的清谈盛会,谦谦君子风尚慕雅而来,所以自是不太看得起那位被推举主持这场集会的一位来至官家乐府伶官的宁卓衣,何况她还是一个女子。

所以一入这通衢楼,他反而被这样一句颇为开先河的说辞给耽误,并驻足在厅堂的中央,细细斟酌的闻听来,“古人以纯挚开‘正始之音’,所以为忝掌,但今日小女子不才,作了这提议召开的主家之宾,并以这‘美与智’为题,博诸君一笑尔!”

自何晏、王弼,开启魏晋清谈之风,他们主张庄子知足消遥,自然于“无”的哲学思想,认为“无”是世间万物的本体,在当时被称为“正始之音”。但在继承这清玄之风的不断没落之下,一切的学识与后继乏力让这样的盛世集会渐渐沦为空谈,所以自有着最后名士之称的陶潜陶渊明归隐山林后,这桃花依旧擅来的江南南朝风尚早也不复当初。

宁卓衣以“美与智”来开场,就是以世俗窥探大雅,的确她的身份不足以担当这样盛世集会的执麈之人,但如今的南朝文风也大变,想要延续当初兰亭集会时滥觞曲水的渲染及烘托,她任重而道远,只是不知此刻大家还认否?

室内慢慢铺陈着一股厚沉的低吟,微微映染扩散,仿佛书香熏陶占尽晕韵华实来的提笔,每一笔画之间,脊梁峻挺,很是劲道刚硬,透着不屈丝丝严寒来的傲骨之气。

也就是那一瞬,就可看见一句“怎敌你眉间一朱砂”的赞叹,但他既号“慕白”公子,却在这位红颜卓衣一瞥也惊眸的注视之下自惭形秽,此刻竟觉得悻悻然。于是淡淡的一扫在坐的诸位文林士子,发觉他们也被她所染,满眼尽是羡欣崇慕,自己也不是慢慢的开始沦陷,或许他不是一个好色之人,但这位红颜伶官果然是如诗经里描述的那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想来这就是所谓的“美与智”的由来。

慕白公子扬起头来,看着厅堂屋顶的纱隔庐宇,他不就正是宛在水中央的那位伊人,但所谓的伊人,不界定男女,如果他的回答错了,那么传承数百年思之无邪的《诗经》,所说的意境将要被推翻,这样他们信奉的才情就是一句笑谈,这宁卓衣果然不愧为乐府大家,只是她的学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娱乐大众的乐伶伶官,对于这群自诩为文府士子的把控之心,通透而玩捏,看来她是将这些人的心性给摸透了,所以才从这样的以俗窥大雅,登上了这堪为名士之风的大雅之堂,他们终究还是小看了这个女子的智慧,心思玲珑剔透,让人难以轻易的就此猜测、驯服,但他们来此不就正是辩论此题的么,微微一低,眼睑垂下来,洒在这样瞧来淡恬却落落大方满身披上一层光晕的薄俏脸上,一时恍惚,但口中谦谦如训,仍旧孤峭的道:“诸位,世人传誉美德,以德为美,所以千古不变,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等学子不可效仿。”言罢眼角余光瞟向那位娴静如水依然不减丝毫魅力的女子,好像在说纵然你宁卓衣如何的风华绝代,回眸成嫣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