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玄幻魔法>她来自低空> 第346章 变形启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6章 变形启示 (2 / 2)

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无法解脱的困境。他们越是挣扎,就会越陷越深,甚至最后送了性命。”甲虫式”的人物格里高尔——这个令人哑然失笑的情节,是荒诞的,也是奇异的,看似枯燥乏味,嚼之意味无穷! 作品将现实存在的因素和非现实虚幻的因素交织于一起,把正常人与”非人”(动物)在一起,用写实的手法,来叙述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虽然荒诞滑稽,却开掘了主题的深度。所谓荒诞,也叫怪诞 ,就是对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方法,即从某种主观感受出发来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和属性,直入现象的至深之处,揭示事物的本质。荒诞的情节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类存在的非理性表现。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通过不确定的时,空和人物来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将现实中的具体人物抽象化,也是卡夫卡小说现主义的特点。

终上所述:把荒诞放在日常生活之中,放在最平庸的环境里,把它当作丝毫也没有什么可怪之处的东西加以表现。“在故作平淡无奇的日常形式中表达出反常的内容”,结果,使不受制于现实的事件,显得“比真正的生活真实还要现实”。

寓言式的结构。象征与荒诞的手法。现实主义的语言与非现实主义的内容,简洁;平淡;冷漠的语言风格。叙述者与主人公合二为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来获得信息,再也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来向读者解释前因后果,所以,卡夫卡某种程度上改革了小说的叙述艺术。

(五)关于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谴忧郁苦闷的手段。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终前让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其作品。布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了卡夫卡遗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坛轰动。

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到了卡夫卡的手杖上变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目标是有的,但是没有路,我们称之为路的,其实只是彷徨。”“孤独脆弱”,悲观自弃”“苦闷忧郁”的性格是卡夫卡小说艺术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变形记》作为他的主要作品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卡夫卡强烈的自传色彩。主人公处在一种身世不由自主的境地里,迷失在梦幻一般的世界中,充满着恐惧和不安。他们都有一个目标,但是无论怎样费尽心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最后终于走向灭亡。这也是卡夫卡作品的共同特点。

对卡夫卡的任何一种解释只能是在局部上讲得通,在全部作品范围内难以自圆其说。如美国女作家奥茨说:“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这个谜就意味着解人生的真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