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寒门宰相> 一千八十六章 鹤啸(感谢今朝中三元书友成为本书盟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千八十六章 鹤啸(感谢今朝中三元书友成为本书盟主) (1 / 4)

朝会是明确君臣之仪的地方。

刘邦夺天下做皇帝时,看着下面跟随他打下的臣子乱哄哄地不成样子,好似上街买菜一般。

于是采用儒生叔孙通的建议,采用古礼和秦礼设计成汉朝礼仪,这才有了体统。

叔孙通也是个妙人,他在秦朝以儒为官,陈胜吴广造反时,秦二世问儒生们怎么办?

儒生说造反必须严惩。

秦二世听了很生气,叔孙通站出来道:“陛下是对的,天下已归于一统,怎么有造反这事,这些人只是盗贼而已。”

秦二世听了很高兴,将儒生里说是造反的通通下狱,将说是盗贼的叔孙通升了官。

叔孙通回去后,儒生们都骂对方不要脸,只知道顺着皇帝意思说话。

叔孙通摇头说,你们不知我,说完后就连夜收拾行李跑了。

后叔孙通跟随过项梁,楚怀王,项羽,都在对方船要沉之前跳船,最后又毫无气节地投靠了刘邦。

刘邦看他穿儒生的衣袍很不喜欢,叔孙通立即就换了短衫。

刘邦治天下后,看大臣们出身低没点礼数实在不像话,觉得前朝礼仪很繁琐,自己也是个没文化的人肯定是学不会的。

叔孙通看破了刘邦的心思对他说,儒生,打天下是没用的,但守天下有用。

刘邦同意了说,你给我设计一套礼仪,不过要简单的。

叔孙通召集儒生商量,不少人骂他说你都跟过十个主子了,整天靠拍马屁上位,我看不起你的为人,更看不惯你乱改礼法,坏了先贤的心血,丢了儒生的脸。

叔孙通摇头说这些人真是不知变通。

叔孙通带了一百名儒生演练了一个月后给刘邦看,刘邦很满意,这套礼仪自己能办到。

最后朝会上用了叔孙通这一套,刘邦很高兴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

司马迁称赞叔孙通懂得变通,如大义可以变小节,堪为汉家儒宗。

司马光很看不起叔孙通,说这个人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

修史的两司马对叔孙通评价截然相反,后世也是见仁见智。

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不明白这一点可以去做学问,但不能做官。

叔孙通还有一点令后世诟病的地方,就是‘天子无过举’。

也就是皇帝怎么样都是没错的,你绝不能向外人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就是集权政治的一部分。

刘邦草莽出身,需要一套简单的礼仪,叔孙通便去掉秦礼中繁琐的地方,为他和臣下专门设计了简单的。

礼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皇帝是甲方,他怎么提要求,咱们就怎么改。

非天子不议礼的意思,只有皇帝才能决定意识形态。

而叔孙通这等臣子们根据皇帝的意识形态,再设计出整个国家的制度礼仪刑律。

自叔孙通后,历朝历代的大朝会都有所损益,宋的朝会礼也是基于唐修订的开元礼上,对于臣子们的繁文缛节也比唐朝时更多了。

章越之所以想到这么多,因为知道政治的残酷。中央集权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权力二元化。

这一点上亲父子都不能相容,所以太子一直都是高危职业,尤其皇权强大的明清二朝,废除了宰相后,矛盾都集中到皇帝和储君身上了。

自己登高一步,其实也就更危险了。

但又如何?

为何说苏轼是永远的神呢?

不论是不是对的。

人的一生总有遭遇不公待遇,强权打压的时候,不少人同流合污了,但仍有人坚持着自己。

到了最最惨的时候,你是否依然可以笑着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