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三集 (1 / 5)

1、越州城门 日

通判牵着粮儿的手,携州县的官员和不少百姓自动来到城门两旁送别赵抃夫妇一行。

粮儿喊道:“爷爷,奶奶来了!来了!”

只见赵抃携夫人边走边向两旁百姓招手致意,后面紧跟着一辆马车和毛彦志牵着一匹马,背着一琴带着一鹤缓缓走来。

粮儿泪流满面抽开通判的手,朝赵抃夫妇奔去,她边喊:“爷爷,奶奶,”边扑到夫人的怀里。夫人一把抱起粮儿,动情地说:“别哭,别哭,奶奶会回来看你的!”

赵抃抱过粮儿亲吻着她。他放下粮儿双手作揖喊道:“大家回去吧!大家回去吧!”

众人异口同声道:“赵大人,请常回越州看看。”

赵抃对着众人喊道:“一定!一定!”

(旁白):“熙宁十年(1077)五月,顺利完成了越州赈灾任务的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抃再此临危受命,被调任杭州。因为,这一年,杭州的干旱比前年越州的饥荒还要严重……”

众人挥着手,粮儿也站在前头,挥起小手,望着远去的赵抃一行。

2、马车里 日

赵抃与夫人坐在马车里。

夫人道:“老爷,听说杭州的西湖也干涸见底了?”

赵抃点点头:“杭州的干旱比当年越州的饥荒还严重。所以,神宗皇帝下了圣旨,要我去杭州也用修城之法,让民众以劳力来换粮,度过荒年。”

夫人重重地点点头道:“盼老天爷下下雨吧,救救杭州百姓。”

马车前面毛彦志背着琴、骑着马,马背后站着一只白鹤。一路上,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而去……

3、凉亭 日

这天,杭州通判苏轼得知赵抃前往杭州任职,早早来到钱塘门十里外的凉亭迎接。

苏轼站在路旁焦急地眺望前方……

一位官员问道:“苏通判,赵大人当年在蜀任职时……”

苏轼没等他说完,便感激地说:“赵大人,是我父子三人的恩人哪!没有赵大人,也没有我苏轼的今天。”

此时,那官员道:“大人,赵大人来了,你看前面一行!”

苏轼一看忙向前迎上去……

毛彦志见苏轼迎上来忙叫停了马车,赵抃从马车上下来,一见苏轼忙迎上前去……

两位老友相见,同为杭州的正副长官高兴得寒暄一番……

4、路上 日

赵抃与苏轼一路边看边走边聊着灾情……

路两边,山塘干涸,稻田干裂,庄稼成片枯黄……

苏轼道:“杭州府所辖的钱塘、仁和、余杭、临安、富阳、於潜、新城、盐官、昌化九县的旱灾都十分严重。”

赵抃点点头道:“安顿好后,我俩立即下到各县区考察,与各县知县商议赈灾之法。”

苏轼道:“正是我想的,与知县们商议对策。”

两人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渐渐远去……

5、西湖边 日

次日,赵抃和苏轼来到了西湖边,两人望着西湖只见原来碧波荡漾的西湖已经干涸见底,湖中仅剩下几个小水塘,还能见到几勺污水,湖底大部分已经龟裂,露出一道道的缝隙,有些宽的缝隙脚都可以伸进去了。

赵抃站在西湖旁眉头紧锁地望干涸见底的西湖。

苏轼望赵抃道:“赵大人,您在虔州、青州任职遇到干旱,都靠求雨解决旱灾,这次我们何不前往仁和县超山一试?”

赵抃不明白似的说:“超山?”

苏轼说:“就是海云山呀!其山超出皋亭黄鹤之上,前年才改的名。”

赵抃点点头,道:“提起海云山,使我想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