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都市言情>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第387章 爆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7章 爆炸 (1 / 4)

贞宝元年(1626年)五月,京城大爆炸悲剧发生的前夜。

大唐皇帝李献忠在西郊接见了夏之令一行,双方话不投机,夏之令被皇帝痛斥一番,并受到威胁,李献忠声称要阉了这群狗官。

不过次日也就是五月六日,皇帝就改变了对南明使者的态度,据说这种改变是因为文官对皇帝的劝说起到了作用。马金星邀请使者留在京师,在唐国为官,给贞宝皇帝效命。

当夏之令意识到南北和谈已成泡影时他婉言谢绝了唐国大学士的邀请。

出于对这位不辱君命的南明使臣的敬意,贞宝皇帝派兵护送使团出城,允诺使团返回南京。

夏之令是万历四十二年的进士,万历四十七年担任南直隶御史,刘招孙罢黜御史,废除言官,夏之令一怒之下便投奔弘光皇帝。朱常灜以国士待之,夏御史身受国恩,眼见这次通北之行无果,自然不愿空手而归。

临行前夜,正使不惜重金,犒赏卫兵,安排一名明军弓手秘密潜入永定门城墙,用步弓将弘光皇帝手书的书信射入瓮城。

书信开篇,南明朝廷向伪齐阐明了他们对待北虏的态度。总结了武定皇帝犯下的十项大罪,从弑君杀父到与民争利(指辽东商会在江南的扩张),条条罪行都是罄竹难书,罪恶滔天。

朱常瀛(其实是刘宗周)警告说,刘贼现在已经四面楚歌步入绝境,伪齐在山东、河南两地设置的官吏衙署,应当立即向朝廷投降——目前两地残余的开原军仍在顽抗——所以弘光皇帝建议刘招孙下令,让这些残兵向南明军队投降,不要再负隅顽抗。

若能迷途知返,协助明军收复河南山东,弘光皇帝或可出兵保住刘招孙性命。

当然,至于如何能在数十万流贼围攻中救出武定皇帝,保住刘招孙性命,信中并没有提及,或许南明朝廷也想不出来吧。

永定门战兵接到书信,立即上交给统帅戚金,戚金粗看了一遍,不敢迟疑,亲自把信交给武定皇帝。

皇帝御览此信后是何反应暂不叙述。

且说五月五日这晚,副使陈洪范发现他的上官夏之令竟然瞒着闯军,私自联络开原军,于是他连夜向马金星等人告密,同时向流贼表示,自己愿意率部归顺贞宝皇帝。

李献忠勃然大怒,立即派出老营骑兵追赶通北使臣,最后在阜城追上了仓皇奔逃的夏之令等人。

马金星邀请夏正使加入大唐,夏之令再次拒绝,最后,他被李献忠下令处死。

至此,南北和谈彻底破裂,弘光皇帝坐山观虎斗的幻想也化作泡影。

~~~~~~

五月五日,酉时初刻,广安门瓮城。

武定皇帝的中军大帐从永定门搬到了这里,因为流贼攻打永定门失败后,转而进攻广安门。

而广安门是九门之中防守最薄弱的所在,城外工事大都已被流贼摧毁,兵力也是捉襟见肘,朱河和楚金声扛了五日,近卫第十一军八百多名守军全部战死,两位主官也先后殉国。

刘招孙将永定门防务交给王二虎负责,自己亲率近卫第一军、第二军、第十军一部镇守广安门,经历数场血战,终于挡住流贼攻势,不过开原军损失过半——这种没有外援的攻城战,守方兵力消耗殆尽只是个时间问题。

自二月底京师陷于流贼围困,京师保卫战爆发以来,迄今双方鏖战已两月有余。齐军与唐军皆伤亡惨重,双方消耗马匹、火药、兵车器具无数,京师九门,触目惊心,用人间地狱来形容战场惨状毫不夸张。

刘宗敏攻打永定门失利后,再次纠结人马,围攻广安门,流贼数万人马数攻不下,凭借兵力的绝对优势,流贼在护城河对岸垒起了六座巨型土墙,数十门红衣大炮俯视广安门城头,日夜轰击,城头开原军伤亡惨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