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都市言情>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第229章 叛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9章 叛逃 (1 / 4)

南北大街与商业街交汇形成十字街口,当中一个凸起高台。

这里原是训导官宣讲政令的所在,后来成了处决死囚时监斩官坐的位置。

辽东各地死刑犯都被押到此处行刑,十字街口成了开原的菜市口,用作处决犯人,供百姓观刑。

刘招孙对百姓犯罪,主张量刑从宽,尽量慎杀少杀,有“刘菩萨”的美誉。

在“刘菩萨”影响下,偌大一个辽东,竟然只有区区五六名刽子手。

由于处死犯人太少,刽子手经常处于待业状态,不得不接一点杀猪宰羊、驱鬼镇宅的私活儿,弥补家用。

泰昌二年,由开原军政体系发起的整风运动,彻底改变了刽子手们的窘境。

外平辽侯雷霆打击下,两百多名军政官员被下狱,其中一半押送十字街口斩首。

腊月节后,刽子手们每天忙着砍人,忙碌之余,收入增加了不少。

死囚主要包括:

贪墨官员,战场逃兵,冥顽不灵的建奴俘虏。

~~~~

杨通充满警惕走在南北大街上。

这名镇抚兵穿着件红色宽肩高领的制服,手中佩刀咔哒作响,腰中系着的钲带颇为精神,新式燧发短铳更给他增添几分威严。

虽然已经退伍,杨通身上还散发着开原战兵那种特有的气质。

近卫第二军第一营(原第二千总部第一旗)伍长杨通,人称开原第一神射手。

两个月前,平辽侯以三万两千大军围攻赫图阿拉,发动对后金的灭国之战。

杨通参与了汗王宫外对两黄旗的作战,在狙杀一名后金弓手时,一支重箭射中左手。

摔落陷马坑的瞬间,他用匕首插在陷坑内壁,脚尖挨着密密麻麻锋利的竹签木桩,悬在空中,足足半个时辰。

后续进攻的战兵将他救起时,左手失血过多,伤口被冻成血疙瘩,回到兵营,只得将左手从腕部截去。

失去左手后,杨通不能继续服役。

依照开原抚恤制度,因伤退役的战兵可得三百两抚恤银和五十亩上田,抚恤银分五年发放。

不愿退伍的伤兵,会获得一百两抚恤银,继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去学堂担任讲武官或做镇抚兵——这种镇抚兵不是用来战场督战——类似后世警察,负责维持城内治安。

杨通把一只手留在了赫图阿拉,从此心灰意冷。

要么是由于太上老君保佑,要么身上的肩绷带起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伤口竟没有生坏疽,为了止血而紧捆的绷带也没有使血管破裂,加上老宋头他徒弟们高超的医术,不需要用锯子锯断骨头,只是把关节拆开,在手腕截断处涂上一层滇西白药。杨通身体强健,两个月后便痊愈了。

在旗队长程亮推荐下,失去左手的杨通,成为六百名镇抚兵中的一员。

他从抚恤银中拿出一两五钱碎银,找私营铁匠做了个铁钩,那铁匠听说杨通是打鞑子时受的伤,免费送给他一副长钉,用以固定手腕上的铁钩。

铁钩由精钢制成,里面用水牛皮革精心包好,经反复锤打和淬火,坚固结实,两条长短不同的皮带把铁钩与肩部和肘部连接起来,外面罩上特制的铁臂手,牢固异常。

装上这副铁钩后,他渐渐忘掉了自己在战场上的遭遇。

戴着铁钩走在大街上巡逻时,他要把铁钩缩在制服袖中,以免吓哭那些迎面走来的小孩。

腊八节后,城中接连有商户被人杀死,汉人蒙古人女真人相互指责是对方干的,因为恐惧和猜疑,每天都有人大打出手。

城中加强了巡逻,杨通和其他镇抚兵在开原大街小巷巡逻,盘查一切可疑行人,每天忙碌到深夜时分。

屠杀商户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