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都市言情>金句制造机,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第126章 东坡先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6章 东坡先生! (1 / 4)

一开始,人们以为这只是一篇普通的人物故事。

后来,人们发现这竟是一部诗词集。

再然后,人们发现这还是一部美食番。

再后来,人们还发现,这更是一本旅游指南!

苏轼的一生命运多舛,辗转流离,对他而言,这可能是人生的不幸,四海漂泊,无处安家。

但对那些被苏轼“临幸”过的地方而言,这又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因为苏轼喜欢作诗,而他每去到一个地方,就有一部名篇流传。

嘉佑四年秋,苏轼居家服丧期满,举家搬迁至京城。

途经嘉州(今乐山)时,面对湍急的流水,苏轼感慨道: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后来行至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看见五年前留宿过的寺庙,当年的住持方丈早已离世,而他与弟弟苏辙在居室里的题诗,也没了踪影。

于是写下了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后来在去杭的路上,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于颍州,又有感而发,写下: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在密州赴任之时,为答谢山神赐雨,重修的山神庙落成,苏轼祭祀归来途中,和同僚们举行了一次会猎。

在这次会猎后,他又写下了另一首名垂千古的《江城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后来苏轼在黄州之时,城西北有一座赤鼻山,也称“赤壁”。

由于名字相同,人们常常把它和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牵连在一起。

苏轼来此游玩,望着滔滔不绝,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不禁俯仰古今,写下了《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苏轼被贬至儋州(海南)。

此时的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

当时的海南是最为偏僻之地,放眼望去,海水淼淼,四顾茫然。

但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起起伏伏的苏轼,早已经在心境上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大圆满程度。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海岛的生活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艰辛,食无肉,病无医,居无室,出无友。

但苏轼再次发挥出了在黄州种地时的乐观精神,在当地编写教材、设立学堂讲学。

为儋州这片荒蛮之地,点燃了文化火种,撑起了文明的天空。

虽是布衣草鞋,却依然是天下文坛的执牛耳者,这北宋天下,文坛的中心从未改变。

即苏轼人在哪里,北宋文坛的中心就在那里!

苏轼在儋州培养了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此人仅仅是随苏轼学习了半年。

临行前,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