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且隋> 第140章 走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0章 走廊 (1 / 4)

而在祁连山脉以北的平坦走廊上,则是一座座高大雄壮的城池。

大城周围,是一片片巨大、平整的农田。

阡陌纵横,水渠交错。

早些年,因为朝廷西部多处用兵,为解决粮草运输的巨大矛盾,河西之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

而大量军队的屯驻,既保证了整个西部的安宁,也为开发河西走廊、屯田垦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力。

河西走廊的田地,大多为屯田,均田非常稀少。

而屯田,又分为军屯、犯屯、营田。

其中,又以军屯和犯屯为主,营田辅之。

所有河西走廊一带,张掖郡的屯田最为兴旺和发达,这与当年治政官员力主水利、大兴沟渠的作为密不可分。

而河西之地的郡令县官,大多都是皇帝的亲信和死忠,能力也大都处于中上之资。

故而,朝廷的政令,能够非常快速而彻底的贯彻下去。

而丰沛的祁连山雪水,又为这些屯田提供了足够的水源。

按照当地军民的说法,金张掖的土地,是能够唤醒的金土地!

在这片富饶的大地上,生活着各族百姓,汉,粟特、突厥、回鹘、吐古浑、匈奴、氏、羌、吐蕃、党项等。

凉州十城,汉人只占三成,胡人尽占七成。

汉人多以定居农耕为生,其他各少数民族则多以游猎放牧过活。

多民族的混杂融合,让以金张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然而,近几年,伴随着中原地区的乱起,河西走廊上民族矛盾和不和谐的声音渐渐泛起。

其根源,既有治政不善的问题,也有不明势力的背后挑唆,还有就是屯田与牧场之间互相争夺土地的长期矛盾。

特别是在老一代卓越执政官的陆续老去和离开之后,新一代河西走廊官僚的软弱和腐败,其副作用开始放大和凸显。

结果,是严峻的!

屯田的管理,开始变得混乱无序。

屯军失控,逃离现象严重。

屯地荒芜,屯粮锐减,沟渠废弛……

与此同时,陇右牧下的官营牧场,也出了大问题。

河西走廊,仅以牧场而论,历来都是南北各族追逐的风水宝地。

也因此,这一块神奇的地方,也是那些纵横捭阖的英雄人物,肆意挥洒热血的舞台。

中原王朝,从汉时开始,就一直在河西走廊施行徙民实边、耕战一起的政策。

汉武帝时,“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历代王朝,也是在不断屯驻大军的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将募民、流民、罪囚等汉民,不断地迁往河西走廊。

到了广皇帝时期,按照杨子灿的剿匪之移民实边策,更是将大量的山东、江淮、河南之地的乱民、灾民,大规模地迁移至此。

其数,逾两百万。

近些年,又有大量的中原百姓,迫于生计和战乱,也纷纷自发地前往河西走廊沿线。

汉族人口的持续增加,一方面为河西走廊的农业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农耕人力,同时也壮大了大隋西北边疆的军事实力。

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

先进的耕作灌溉技术,强大的武备力量,带来的是快速的农垦土地面积阔张,以及一片片巨大的官方牧场。

这些符合帝国执政者主观意愿的结果,恰恰与长居于此的各民族的利益产生了矛盾。

他们的生存,更加严重依赖气候环境和水源草场。

争夺土地资源,这个矛盾很尖锐!

气候变化,水源减少,适合放牧的草原面积开始缩小,农牧分界线不断北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