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且隋> 第273章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3章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 / 5)

在元夕节,也就是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的通宵庆典的时候,阿布见到广皇帝。

他觉得皇帝的神色,不对。

不仅消瘦的厉害,就是精神也很不济。

原本应该率领群臣,吟诗作赋、吹牛拍马屁的广皇帝,很少见的没有独领风骚,而是稍微一露面,就退了。

就是三月三的上巳节,也是草草收场,再没有像以往那样搞得声势浩大、烈焰熏天!

大朝会、中朝、小朝,他不再滔滔不绝、不再突发奇想、不再意气风发……

逐渐的,他将权力和时间,慢慢转移给自己的长孙——皇太孙杨侑!

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围绕皇太孙建立起来的小朝廷政治,开始活跃在大隋的历史舞台。

这是一种是历史性的嬗变!

在原有的历史天空,这是不曾出现过的同朝权力交替!

很快,原先杨侑不曾补齐的东宫官职,被一一补齐。

而正朝三省六部之中,空缺的职位,也被一一补齐。

首先,杨侑的少师、少傅,分别被萧瑀和杨义臣担任。

空缺最严重的东宫十卫率,在全部补齐六率的基础上,也被足额补齐。

东宫的班子,是完全按照史上最严格的太子府班底建立起来的。

与此同时,大隋朝原本并不完整的三省六部制度和人员配备,提前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隋初,以“尚书执行、中书出令、门下封驳”为初衷的三省中心政府运转体系,正式形成。

这一次,伴随着广皇帝对政权的大规模放手,三省中的三员制衡之势,正式得到确立和强化。

伴随着政事堂这个机构作用的正式强化,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开始改变“国政全处于上”的局面。

他们主动参与政事堂公议的国政讨论和制定,真正执行起了一个宰相应该具有的职能。

这种局面,原本是要在唐朝中期才能出现。

可现在,就在广皇帝彻底变懒、躺平、生病之后,竟然奇迹般地提前出现了。

这,是谁也料想不到的一个局面!

广皇帝不揽权不独断,这是一个重大改革!

这个改革,一手推动者,竟然是大隋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的思想大牛、这个时代最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的人——广!

一切,从自己革起!

政事堂,是宰相们议事的地方。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基本上算是一个小朝,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

广皇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是三省长官,即侍中、中书令、尚书令。

这些顶级高官,是帝国当然的宰相。

政事堂中,尚书令位置虽高,但无实权。

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的两位重臣。

但不管怎样,三人决策机制,是朝政管理制度改革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有力的限制了一家独大的危险。

被广皇帝再次改造之后的三省六部制,也一举成为了影响大中华帝权统治的政府机构标杆,被延续了近千年!

具体的情形,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门下省,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大隋帝国政权的决策机构。

门下省。

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门下省长官,初为纳言,现改称侍中,副职为门下侍郎,也叫黄门侍郎。

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

中书省。

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长官,初为内史令,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