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东晋,我来了!> 第52章 孝武帝力排众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孝武帝力排众议 (1 / 2)

翌日晨,天蒙蒙亮,从长江刮来的春风带着烟火气息和潮湿凉意充斥宫城。

司马曜神清气爽,精神抖擞,乘龙辇向太极殿而去,远远看见崇德太后仪仗在前面。

赶忙吩咐道:“慢些走。”

心道,这老太后,上朝可真积极啊。

远远看见褚太后进了太极殿后门,这才命抬着龙辇的宦官前行。

进了太极殿,缓步迈上了阶梯,耳听得宦官尖声喊着陛下驾到的声音来到龙榻前。

按照惯例,他先向身后的褚太后躬身一揖,然后转身坐了下来,伸手向大殿内,沉声道:“众卿平身。”

只听得一阵窸窸窣窣地声音过后,众文武官员站起身来。

接下来是祠部尚书袁宏禀报凉州刺史、西平公张天锡遣使来朝,田曹尚书车灌奏禀鄱水洪灾,左民尚书高崧讲北方流民又大规模南来……

听得昏昏欲睡,忍住打呵欠,呆呆地坐在龙榻上。

忽然又听到吏部尚书顾淳道:“三月十三,兖州军配合荆州军、北府军以及朝廷大军大破氐贼六十万,斩杀近十万,此乃大晋近几年来第一次大胜,亦为陛下登基一年来的首胜,实乃祥瑞之兆,微臣等与中书监合拟封赏名单,请陛下过目。”

有宦官下了丹樨接过顾淳的奏章,回来放在司马曜的龙榻上,司马曜展开一看,只见名单很长,只略略扫了几个熟悉的名字,陈望其他不变,拟封前将军,谢玄升徐州刺史……陈顾进号伏波将军,赐爵中宿县男(今广东清远市周边),食邑两百户……

这个名单没有问题,问题是该如何让没有官职的王国宝去谯郡宣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耳听得最前排左侧的王坦之在丹樨下提议道:“此番大胜可媲美太和元年(366年)五月,太尉率兖州军泰山城下,大败鲜卑白虏慕容恪,扬我国威,振奋士气,为陛下新登大宝敬献了一份天大的贺礼,为表彰前线浴血奋战将士们,应遣朝中勋贵重臣前往颁布赏赐,彰显朝廷对此次大胜的重视,以慰军心。”

众文武官员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欢欣鼓舞,热闹了起来。

司马曜把奏章递给了身边的宦官,让他呈送给褚太后。

褚太后看过后,表示同意。

司马曜昨天就苦思冥想过这件事,但因和司马道子、王国宝喝了不少酒,醉的不省人事,又给忘了。

对于现在王坦之突然提议派出的使团,应拔高到最高规格往谯郡,不由得暗暗咬牙恼恨,闭上眼睛苦思对策。

良久,他急中生智,轻咳了一声,提高了嗓门开口道:“尚书令虽有道理,但朕以为不妥。”

此言一出,朝堂上渐渐安静了下来,大家竖耳倾听皇帝的下文。

司马曜定了定神,沉声道:“前军将军陈望和振武将军谢玄联手取得谯郡之役大胜,但不宜派遣重臣前往,如果他们今后再收复河洛,或者北上平定冀、青、幽、并,那岂不是要朕亲自前往赏赐才能彰显朝廷的恩威吗?”

司马曜的话令众文武面面相觑,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该派谁去呢?

只听司马曜又道:“去谯郡前线代朕宣慰将士们意义重大,且考察两淮风土民情,物品所需,最好给年轻臣子一个历练的机会,朕提议钦使由王国宝担任。”

此言一出,令众文武大跌眼镜,王国宝,嘿嘿,建康出了名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连他老丈人谢安对他的品行都不屑一顾。

但朝堂上站在丹樨下最前排的两位宰辅,一个是王国宝的岳父谢安,一个是王国宝的父亲王坦之,大家都不好开口反驳。

倒是谢安率先开口了,“陛下请收回成命,微臣以为,王国宝前去不妥,他现在还没有官职不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