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内家拳演义> 第21章 二经之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二经之辨 (1 / 2)

《易筋经》中还有十二式,分别是:韦驮献杵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三式,四摘星换斗式,五倒拽九牛尾式,刘出爪亮翅式,七九鬼拔马刀式,八三盘落地式,九青龙探爪式,十卧虎扑食式,十一打躬式,十二掉尾式。

此十二式的作用是:通过外形动作辅助、引带内里调息,调出息后,再通过外形动作引带心肾交合,并且引带心肾交合的能量在周身各个经脉中运行。故而有些人将《易筋经》称之为导引术。

将《易筋经》称之为导引术是一个大谬,因为导引心肾交合的能量在周身经络中运行是对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调息并且实现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现在人不明白调息与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而是以《易筋经》的外形动作去导引荒唐的反科学的“意念”,是完全错误的。整个丹道之术与内家拳中,根本就没有一点“意念”,因为意念与能量蓄发没有一点关系,意念绝不可能生成任何能量蓄发。

但是丹道之术的典籍和内家拳论中都有一个意字,有些人就把这个意字错误地理解为意念。这个意字的正确含义,将在以后内家拳部分做详细介绍。

现在说一下《易筋经》《洗髓经》二经的作用。

首先,《易筋经》是一本武学着作,而不是丹道之术的书,因为《易筋经》已经将丹道之术的能量蓄发提高到了涨筋腾膜的高度,这涨筋腾膜应该属于拳的高度了,其能量蓄发程度远远大于丹道之术的能量蓄发。

物质具有能量,能量改变物质,这是科学道理。无论是追求健身、养生、修行或者实战技击,都是在追求一种改变。健身、养生、修行追求的是身体由弱变强的改变,实战技击追求的是自身强大而让对手弱小的改变--------要想发生这些改变,只能由能量蓄发使然。所以,无论何种修行方法,本质上都是一种能量蓄发,只是能量蓄发的大小和方式不同而已。

丹道之术的能量蓄发是很小的,只习练五脏六腑生成的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比丹道之术强大一些的能量蓄发是某些气功,这些气功本质上也是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只是加上了部分四肢百骸中的某些部位的能量蓄发。而最巨大的能量蓄发方式就是内家拳,因为内家拳的能量蓄发是内外合一的,内里是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外部是心肾交合的能量在经络中运行拉动周身三节生成折叠拧裹的能量蓄发,即内家拳的能量蓄发是周身整体的能量蓄发。内家拳的能量蓄发可以说是人体能量蓄发的极致。

从能量蓄发的方式来说,人体目前只有两种能量蓄发方式,一种是使用肌肉紧张收缩发力,即使用肌肉的紧张收缩进行能量蓄发,以肌肉驱动人体动作或者发力。另一种能量蓄发方式就是丹道之术和内家拳的以内里心肾交合的能量为基础的能量蓄发。

所以,读了这本书后,大家就应该具备慧眼,分清真假。现在为了博取名利,打着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招牌的各种功夫门派遍地都是,但是只要不讲能量蓄发的,或者其讲的能量蓄发方式超出了以上两种能量蓄发方式以外而达无中生有的玄幻地步的,都是假的骗人的东西。

其次,《易筋经》《洗髓经》二经,其中描述的是丹道之术和内家拳形成初期的练法,相比于现在的内家拳的习练方法,已经显得落后许多。比如说、守中、勿他想、集气、揉法、采精华法、以及《洗髓经》中介绍的一些练法,都比内家拳的以外三合为主的习练方法落后。换句话说,现在想习练《易筋经》,不如以习练内家拳的方法更容易达到调息和心肾交合的目标。

最后说一下,二经的确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家所形成的着作,并非佛家的东西。丹道之术和内家拳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艺。

并且二经所描述的功夫是一种实悟性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