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科幻灵异>无限超进化 小说> 黑洞理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黑洞理论 (2 / 3)

仔细回忆,马上记起了异能专家南宫君甫,曾经提到过爱因斯坦,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

看来历史上,这位对地星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大科学家,果然有着非凡的智慧天赋。

老师讲得深入浅出,同学们听得精彩入神。

“下面,我先问个简单问题。

你们之中,有谁知道,地星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面世时间?”

子桑画槐笑着看向这帮学员。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无人能够应答,有个别偷偷打开身卡手机,准备上网查阅一番。

子桑画槐调出一张图片,自问自答道:

“这个不能怪你们,年纪这么小,也涉猎不到浩如烟海的专业知识与新闻报道。

这个时间,是近百年前的2019年4月。

大家看这张照片,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星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

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

“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

通常,恒星最初只含氢元素。

恒星内部的氢原子核,时刻相互碰撞,发生聚变产生新的元素—氦元素。

接着,氦原子也参与聚变,改变结构,生成锂元素。

如此类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会依次有铍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

直至铁元素生成,该恒星便会坍塌。

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导致恒星内部,不具有足够的能量,与质量巨大的恒星万有引力抗衡,从而引发恒星坍塌,最终形成黑洞。”

“科学家通常认为,吸积是天体物理中,最普遍的过程之一。

正是因为吸积,形成了我们周围,许多常见的结构。

在宇宙早期,当气体朝由暗物质造成的引力势阱中心流动时,形成了星系。

即使到了今天,恒星依然是由气体云,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碎裂,进而通过吸积周围气体而形成的。

包括地星在内的行星,也是在新形成的恒星周围,通过气体和岩石的聚集而形成的。

当中间天体,是一个黑洞时,吸积就会展现出,它最为壮观的一面。

无论恒星、光线,或者宇宙普通物质,统统成为它的‘腹中之物’”

“在地星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时空的扭曲是微乎其微的。

而在黑洞周围,时空的这种变形非常大。

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中,绕过黑洞而到达地星。

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

“更有趣的是,已有的观测结果显示,部分恒星,不仅是朝着地星发出的光,能直接到达地星,它朝其它方向发射的光,可能被附近黑洞的强引力折射,而能到达地星。

这样,我们不仅能看见这颗恒星的‘脸’,还同时看到它的‘侧面、后背’,这是宇宙中的‘引力透镜’效应。”

“黑洞的吸引力,会产生什么可怕后果呢。

大家都已经明了,它的胃口很大,无所不吸。

打个浅显易懂的比喻,如果我们乘坐,足够抵抗吸力的宇宙飞船,接近黑洞。

只要宇航员一出舱门,会开始觉察到,拉着他脚的重力,比拉着他头的重力更强大。

这种吸引力,拖着他无情地向下落。

重力差,会迅速加大,而将他拉伸撕裂。

遗体,会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