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节 (3 / 5)

,都是这金雀钗引得,于是卖了钗儿,典了养娘丫鬟,买了铺面,又在通和坊金波桥下,卖起瓜来。

这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是自古以来有名的。就像那狸猫狐狸一起修炼,总是狐狸先成精,这王妈没几日便把周家整理齐整,奉养那不比自己大几岁的周老娘,又时时遣人去湖边看那挖泥的周重,羡煞一堆苦力。

又没几年,这王妈把瓜铺赚大,竟在临安北城开了好几家瓜店。这卖瓜果的,提起王妈,哪个不夸是“王半城”,王妈又赎出周重,买田置产,呼奴唤婢,把家业挣个团花锦簇。

那街面闲汉上见了周重,都要尊称一句“周大官”,又见“王半城”人物娇嫩,看着是三十许人,哪是那嚼舌酸妇们说的五十多,心里恨不得当时妆二郎神的是自己,现在说不定就是“王临安”了呢。

那王妈大儿媳妇后悔的要命,贴上去认亲,却被周家奴婢们笑将回来。王家大儿时时受王妈照顾,倒是顺遂,后来王家大孙被王妈接去,送到书院教养,竟得了高宗末年的状元。所以说这回“二郎神笑戏野鸳鸯,周官人赚得王半城”,真真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第12章 春日品春菜

话说回来,那冯青天判完二郎案,和南县北县一起坐了酒席,要品女主家酒楼的春日宴。

这春日宴,即春季的山珍野食做成,一道道装点得清新可人,品在嘴里都是清香一片,又兼那女主绿衣盈盈,甚是赏心悦目。

那刚考中了秀才身着青衣的李盛也在座,一双眼睛却只在席面上搜寻冯瑜。然而冯瑜近来整日苦读,并没有随冯府尊一起来。李盛本想拿诗文打个擂台,见对头不在,只能怏怏吃菜。

正用竹筷拣起一玉兰片,却听府尊那桌讲起了宦途八卦。李盛靠得近,隐约听到是南县王县丞表亲的事。

就像二十一世纪,华夏爱撩河南;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爱黑宋人。那些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的蠢蛋,全在宋国。而在国朝大楚,人人却爱撩武夫。

盖因那武夫人物惫懒,比同级官低一两等,又嘴笨只会说些粗话,于是文官们时时都爱逗弄,以此取乐。那王县丞是武举出生,在县衙官僚里格格不入,只能降低身份和吏员相交,却又急公好义,黑点不多。

众文官本就等得嘴痒,见王县丞终于在亲戚上倒了场子,立刻像那等着天亮的雄鸡儿,呼啦啦一下子全打起鸣来。李盛在一边听得七七八八,终于把内容串了起来。

原来那王县丞有一中表亲,姓郑名魁,却是海宁的千户,因军功封了县男。那郑千户有一子三女,皆是原配所出,但郑夫人生三姐的时候血崩,已是去了。郑千户只得又续了一房。

然而那房却是个不能生养的,婚后十年都没个娃儿,最疼的是自己一手抱大的三姐。

那大儿大姐年岁长,已是哄转不过来;二姐从小体弱,养在外祖家,只有这三姐一直将这继室认做亲母,被教得与哥哥姐姐两样心肠。

那大儿是男子,郑千户视为珍宝,从小带在身边教养,自是不必多说;二姐因投了外祖的缘,早就订给了自家表哥,三姐还小,只剩下这大姐不上不下,恁得尴尬。

原来这郑千户虽然武勇,却不通文墨,邸报上除了自家姓名,其他浑然不知。又好面子,担心那幕僚师爷背后插刀,只得向原配夫人求教。

那原配是书香之女,策论不输须眉,比那等酸儒清客不知强上多少倍。这夫妻二人相互扶携,甚是亲密,羡煞一堆旁人。

又见大姐伶俐,也教会本事。那大姐青出于蓝,连填词作句都比母亲强。这夫妻便商量要把她配个文武双全,才不辜负了女儿。

谁知好景不长,这原配生下三姐后,没几日便去了。那郑千户乱作一团,公务上频频出错,被上官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